基督教通訊

佛教的天帝為什麼不是基督教的上帝?

【題目】佛教的天帝為什麼不是基督教的上帝?

◎宋澤萊

我先說答案好了。這是因為佛教中的任何天帝都有壽命的限制,壽命盡時,就到六道去輪迴,他們是六道眾生之一,並非眾宇宙的獨一主宰。基督教的上帝卻是超越時間的存在者,不受時間的限制,壽命是無窮的,也就是無法計算測量的,不會去輪迴,非六道眾生,祂是眾宇宙的獨一主宰。

佛教的天界觀一般來說,分為28個天界,每個天界都住有「眾生」。

在佛教的天界「眾生」中,有3個「天帝」,表面看起來很類似基督教的「上帝」,但是真實上卻不是。分述如下:

一是帝釋天,梵文全名 Śakra devānām indraḥ,音譯為「釋提桓因陀羅」或「釋提桓因達羅」,意譯為能天帝。從梵語的意思來看: 釋迦(Śakra),意思是能夠、有能力、仁慈;提婆(deva),是天人、神明的意思;而因陀羅(Indra),是王者、征服者、最勝者的意思。總意大概是:能夠為天界諸神的主宰者;所以表面上看很像基督教的上帝。他生在忉利天界,乃是欲界的第2層天界,由下往上算是28個天界的第2層天界;壽命大約是人間壽命的3千6百萬年而已。

二是大梵天王(梵語:Mahābrahmā), 又稱大梵天。梵語Mahā-brahmā,意思是偉大的梵天,音譯爲摩訶梵,也稱為娑婆世界主【梵語:Brahmā sahāṃpati;音譯爲梵摩三缽】,原是婆羅門教神話中的提婆,後為印度教神話中的薄伽梵。原本在印度教神話中, 梵天神負責造創萬物,而且是充滿智慧的神靈,被視為一切萬象的創造者。婆羅門教甚至相信梵文字母是由梵天神所發明的,故又稱造書天;所以表面上看也很像基督教的上帝。大梵天王所居的地方也被稱為大梵天(或曰梵天),乃是色界初禪的第4層天界,由下向上算是28天界的第10層天界。壽命大約是人間的3萬億年左右。

三是大自在天(梵語:Maheśvara),由摩訶(Mahā)與伊濕伐羅(īśvara)兩個詞組成。摩訶(Mahā)是大者、偉大的意思;伊濕伐羅(īśvara)則是「自在」之義,把它作為名詞,就變成「君王」、「君主」、「大自在者」的意思。而「maheśvara」是梵天和維世努給濕婆的尊稱,濕婆神則是「最偉大的天神」、「力量最大的天神」、是「眾神之主」。漢譯為大自在天,所以表面上看也很像基督教的上帝。大自在天王居住在色界第18層天界,由下向上算是28天界的第24層天界,壽命大約是人間的2千億萬年左右。

從上面這3個佛教的天帝來看,就可以看出凡是佛教的天帝都是有壽命的,難逃時間的淘汰,即使再多的天帝都一樣。

按佛教的天界觀念來看, 28個天界就是指從欲界6個天界上昇到色界18個天界再上昇到無色界4個天界,共計有28個。

您可以這麼想像:這28個天界就是28個宇宙,每個宇宙存在的條件都不相同,而每個宇宙都好像是一個巨大無比的籠子,層層堆疊, 上面的一個籠子總比下面的一個籠子要高,直到最高的第28個籠子而後止。

這些宇宙籠子每個都有邊界的限定,有許許多多眾生都被養在籠子裡。而每個眾生都有一定的歲數限定,當壽命盡時,他的靈魂就必須轉生到六道【天人、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去輪迴;即使貴為天帝,其命運都是一樣的。終結來說,這應該算是一種無法抗拒與終止的悲劇!

基督教的上帝則不是如此。所謂基督教的上帝的壽命是超越在時間範圍外的,祂在時間的起頭就已經有祂,在時間結束後還是有祂,祂是自存永存在時間之外的【註1】。簡單來說,任何宇宙的時間和空間都是祂創造的,祂不可能受到任何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種存在才是真真正正的「大自在」,乃是佛教徒千思萬想都想不通的。

至於基督教的上帝為什麼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呢?這並非一種想像或臆測,當有一天您能獲得上帝永恆的生命時,您就會恍然大悟!

註1:啟示錄1章8節,主神上帝說:「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

【深夜小聽歌】

美好聲音!

信心十足!

請聽看蓋瑟合唱團為我們演唱:

〈當點名的時候When the Roll Is Called Up Yond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wuUHtRXDFE

檢視次數: 54

宋澤萊在10:07am對2023 二月 24的評論
歌詞:
主耶穌回來時候,必要高聲吹起號筒,
那時候何等光明、美麗、莊重;
凡世上得救的人,一同相會在彼岸,
在那邊點名, 我亦必在其中。
When the trumpet of the Lord shall sound,
and time shall be no more,
And the morning breaks, eternal, bright and fair;
When the saved of earth shall gather over on the other shore,
And the roll is called up yonder, I’ll be there.
(副)在那邊點名的時候,
在那邊點名的時候,
在那邊點名的時候,
在那邊點名, 我亦必在其中。
When the roll, is called up yonder,
When the roll, is called up yonder,
When the roll, is called up yonder,
When the roll is called up yonder I’ll be there.
凡信主而死的人,都必在那早晨復活,
和活人一同被提直到天空;
凡揀選、得勝的人,都必同得榮耀快樂,
在那邊點名, 我亦必在其中。
On that bright and cloudless morning when the dead in Christ shall rise,
And the glory of His resurrection share;
When His chosen ones shall gather to their home beyond the skies,
And the roll is called up yonder, I’ll be there.
現今我們應當傳揚神的奇妙大救恩,
不肯止息,從早到晚勤作工;
直等到走完應走路程,盡了應盡職分,
在那邊點名, 我亦必在其中。
Let us labor for the Master from the dawn till setting sun,
Let us talk of all His wondrous love and care;
Then when all of life is over, and our work on earth is done,
And the roll is called up yonder, I’ll be there.
宋澤萊在10:08am對2023 二月 24的評論
樂曲來源:
When the Roll Is Called Up Yonder是一首1893 年的讚美詩,由詹姆斯•米爾頓•布萊克 ( James Milton Black ) 作詞作曲。它是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基督教讚美詩之一。這首歌的靈感來自聖經中提到的生命之書的想法,以及考勤時布萊克發現主日學班上沒有某個孩子。有人不在天堂的想法困擾著布萊克,在訪問了孩子的家並請醫生為孩子治療肺炎後,他回家並在他的歌曲中找不到類似主題的歌曲後寫下了這首歌讚美詩集。這首歌的歌詞最初發表在名為《靈魂之歌》的合集中,此後這首歌至少被翻譯成 14 種語言,並在世界各地的各種基督教教派中傳唱。亞馬遜等網站上有 500 多個版本,由Loretta Lynn、Johnny Cash、Jim Nabors和Willie Nelson等各種藝術家按照傳統曲調錄製。歌詞也被多麗絲約翰遜等當代福音藝術家改編成新音樂。
1945年,英國 首相 溫斯頓•丘吉爾當他引用這首讚美詩來回答有關三巨頭何時會面的問題時,在英國媒體中引起了轟動;溫尼伯自由報說:“丘吉爾先生帶著一種有點頑皮的心情回答說他不知道,但是,他不敬地補充說,‘當那邊被點名時,我會在那裡。’”英國媒體對身為聖公會教徒的丘吉爾熟悉一首與衛理公會、長老會和其他“禮拜堂”教派或德懷特•L•穆迪和艾拉•D•桑基或RA Torrey和Charles McCallon Alexander的復興會議更相關的讚美詩表示驚訝,而自由報推測,丘吉爾很可能在救世軍舉行的街頭集會上聽到了“朗朗上口”的曲調。他可能還記得 1941 年電影《約克中士》中的歌詞。

意見

您必須是成員才能發表評論!

加入 基督教通訊

關於

© 2024   Created by 胡長松.   管理小組

報告問題  |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