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通訊

黃金田牧師宣教傳﹝二﹞﹝作者:王世勛﹞

黃金田牧師宣教傳﹝﹝作者:王世勛﹞

──在臺灣聖教會六十年生涯           

王世勛

 

4.鼓浪嶼與尋根之旅

族譜的附記欄裡還有如下四段文字:「開基祖是陸終  大陸祖是守恭  來台祖是奎  近代祖是能」。

拿著手上的族譜,黃金田牧師強調,他曾經到過後來改名為紫雲堂的開元寺去實地走過。那是二零一零年的七月間,臺中聖教會的儲蓄互助社,舉辦了一项福建泉州地區的考察旅遊活動,主要是到沿海的鼓浪嶼上去看著名的三一堂教會。從出來接待他們的長老的介紹中得知:這間教堂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大約是一八四二年間,中英之間爆發了鴉片戰爭,隨英軍到中國沿海來的有美國歸正教的牧者,隨後又有美國長老會、安息日會、倫敦差會於福建沿海的新街、竹腳村、廈港三地設立教會。後來鼓浪嶼的教會會友認為,從鼓浪嶼搭船渡海去做禮拜很不方便,就由這三處教會共同在鼓浪嶼島上,興建共同聚會的三一堂教會。三一堂興建於一九二七年,次年完工落成,並曾在一九三六年夏季舉辦了一项全中國性的活動,即中華基督教全國查經會,總共有四千餘人參加,由宋尚節博士主持。

臺中聖教會的會友,希望去實地參觀考察這間著名的教會。當時,父親是牧師的文學家林語堂博士,也在附近走路約十分鐘的協和堂禮拜堂舉行婚禮後,再到美國哈佛大學留學。類似的教會還有福音堂教會、天主教的教堂,以及一些規模比較小的教會(堂)、美國、英國、荷蘭、日本等十八個國家也在島上設立領事館,圖書館、學校、醫院等等,不但風光明媚,而且是閩南地區教育文化水準最高的區域,除此以外尚有高級外國風情別墅一千五百多間,到一九八零年代以後,則成為中國政府大力推動發展的觀光勝地。在此之前,雖由毛澤東主政一段相當長的期間,卻還一直處於對外封閉的狀態。

因為有這一次旅遊,就順道參觀已經改名紫雲堂的開元寺。目睹先人﹝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在隋朝興建的這棟建物,心中也不免為之一震,那是一棟規模相當宏偉的建築物。庭園裏尚有七、八株一千多年歷史的參天古木。同行的地陪(導遊)還特別介紹,紫雲堂是當地的一個很重要旅遊景點。就一位牧者而言,像紫雲堂這一類寺院,除了緬懷先人尋根式的走過以外,也很難再有其他的意義。

5.家世與出生

在族譜中被稱為近代祖的能,就是黃金田的祖父黃能,黃能就是黃盾的父親,而黃盾就是黃金田牧師的父親。在另外一張表上,還列有母親黃陳警和祖母張巧的名字。

「來台祖是從澎湖這樣坐船過來的,」黃牧師拿著鉛筆在紙上畫著澎湖和臺灣海域的簡圖:「這一條是曾文溪,北邊這裡有一個蛤西港,船可以停靠這邊附近的劉厝,在劉厝下船以後,改走陸路進去,到裡面的西港,西港再進去就是中州,我的出生地。」

手裏拿著戶籍資料:「我生於昭和四年,一九二九年,在當時日據時代的臺南州北門郡西港庄中州六十一番地這個地方。」

  由於年代久遠,黃金田已經不是很清楚,當時祖父究竟是以何為業?「在那種時代,應該是務農吧。有一點則是確定的,祖父並不是基督徒。在印象中,祖父去世得很早,死於一場臺灣早期的瘟疫中,染上瘟疫則是因為祖父很熱心地去幫忙一位因瘟疫而身亡的鄉鄰,因此自己也被傳染到了瘟疫而去世。」

而根據一份已經發黃的手寫資料,上面記載著父親黃盾坎坷的少年時期:「故黃盾略歷:生於光緒九年(西曆一八八三年)四月四日。出生後不久,二歲時父親黃能就離世。五歲時其母再招繼父,十九歲時其母亦別世,繼父不久後亦因重病而癱瘓。因此擔負家計孝養繼父,到二十六歲繼父別世時。

父親幼年時代極貧寒,生活非常困苦,因此無法進入私塾讀書。十幾歲即開始工作賺錢,十七歲時與舅父擔米、麥,步行約一小時後,坐竹筏渡過曾文溪,再步行到府城臺南去賣,往返路程約需六、七小時,一次所賺的錢只有一百多錢。這樣工作到二十二歲,轉入當時附近所新開設的小規模製糖廠工作,工價一日為四角銀。二十六歲時結婚,婚後不久繼父就離開世間。」

至於父親,在黃金田的記憶裏面,他是一位為人相當熱心,樂於幫助別人的人。也很積極的參與廟會的各種祭拜神明的活動,還經常做為神明扛轎子這一類的苦差事。即使後來連喪二子而改變信仰以後,在教會裏面仍未改變其熱心參與,與樂於助人的性格,因此很受地方上的歡迎。

黃金田認為,父親當時改變信仰是一個很正確的決定。道理很簡單,既然那麼為神明的祭典奉獻心力,為何還遭遇到連喪二子的慘境?而聖經裡面也提到,偶像崇拜祭典中很多活動,其實有時會因招邪引煞而惹來禍事。難怪廟裡面扮演為神明發言角色的神乩,當時也只能束手無策,而要父親走自己的路,﹝:﹞改變信仰。後來受洗歸主以後,父親為人處事的積極與熱心,也在教會中博得相當好的人緣。而在日常生活當中,父親更是一位很典型的,能吃苦耐勞的篤實農民。自己插秧、種甘蔗、栽甘藷,親自操持各項農務,包括飼養牛隻、犁田、駕駛牛車搬運收成的稻蔗和甘藷,雖有僱工也都能帶頭動手。不但帶頭拿刀砍甘蔗,還要把砍好的甘蔗搬到牛車上,再用牛車運到臺糖專門運送甘蔗的小火車鐵道旁,交甘蔗給臺糖。至於甘藷,在採收以後,為了能保存久一點,還要用腳踩的機器,踩成細絲條狀的甘薯簽再存入倉庫間。父親還經常自己為此而踩得滿身大汗。印象最深的,是每次颱風要來時,為了怕颱風把屋子的茅草屋頂吹翻,身強體健的父親,經常在颱風要來以前,還抓起相當重的牛車輪來,用雙手很賣力地拋向屋頂來鎮壓住茅草屋頂,以度過風勢洶猛的颱風天。

黃金田回憶說,父親除了自己的三甲土地以外,還租了兩甲的鄰地來耕種。如此辛勤耕作,再加上總共四個豬舍殖養了二十多條豬,也養了上百隻的的雞隻在雞舍裡。在他八歲的時候,父親就用這些辛勤耕作和畜養牲畜所得來的積蓄,花了兩千七百元興建了一座相當大的新厝房,來做為他們一家人的新居。當時為了建造這座厝房,還從福建越過海峽運來福建大型杉木,來做大厝房的棟樑主幹。這座如今已有七十四年歷史的古厝,可謂古色古香。前幾年臺南縣政府,一度還有意列為古蹟,後因宅第仍做居家使用而未予列入。

6.雙親信主

黃家第一代的基督徒,是父親黃盾以及同時受洗的母親陳警。導致雙親改變信仰的連喪二子之痛,說起來也很不幸。

黃金田說,他是家中最小的一個孩子,大哥金爐和二哥耀村分別在十五、十四歲的時候,都患了重病。於是曾經到附近的西港王爺廟,和南鯤鯓的五王爺求醫治,但毫無起色。大哥金爐於一九二四年病歿,二哥耀村亦於一九三零年間病歿。連續遭到喪子之痛打擊的父親,經由當時住在西港庄的友人冊姑、黃龍、王棕的引領,到西港聖教會聽道,並於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七日那天,與母親二人一同領洗,由來自臺南聖教會的高進元牧師施洗。

台南聖教會成立的時間雖較西港聖教會慢了三個月,但卻因為高進元在佈道和牧養會眾極為用心,會友人數不斷增添,其中最為會友所津津樂道的是高進元牧師去開拓教會時,曾帶了兩大袋的甘藷簽做為食糧,可見其刻苦奉獻精神之一斑。而一九四三年聖教會遭日本政府下令關閉時,高進元牧師仍熱心私下拜訪會友鞏固信心,尤其他引領一九三0年代台南當地,極為著名的德國留學的醫學博士王受祿醫師施洗,更是早期開拓發展的一大突破。王受祿後來並且提供了自己的房地,做為台南聖教會作為聚會與建堂用地。台南聖教會可謂在高進元牧師的開拓與用心牧養下,奠定了相當良好的發展基礎。

當時在西港聖教會牧會的「福音使」(日據時代牧者之古稱,約於一九三七年間改為牧師)是王錦源,其父即為王棕,黃龍為王錦源之岳父。至於冊姑其人,是母親在世時,常常提起的一個熱心傳福音的女性長輩,其他則已不可考,只知其名為冊,姑為女性長輩之通稱。在母親的記憶中,冊姑和她與父親黃盾一樣,都不識字,因此傳福音是口耳相傳,也經常為了福音到家裡來拜訪母親。至於王棕,大家都稱為棕叔公,是地方上聞名的飽學之士,更是一位大書法家,鄉內的大廟宮堂的龍柱上的對聯和詩句,幾乎全是出自他的筆墨揮毫。而黃龍是一位熱衷於傳福音的魚販,每有顧客上門,他經常傳福音傳到忘我,甚至連所賣的魚鮮,都因此而過午失去鮮度也不知其所以。

母親雖然不識字,但領洗以後卻非常敬虔,對敬虔的人也很關懷和照顧。早年有一位在西港教會認識,被稱作「戶姆仔」的年長婦女,夫婿死於日本據臺初期的抗日戰爭中,因為大官(公公)禁止他上教會聽道,竟然將她用繩子綁在廳堂裏的紅隔桌(臺灣人祭拜神明之供桌)腳。結果這位「戶姆仔」很令人吃驚的,就扛著這張紅隔桌到教會做禮拜。母親很為她堅定信心所感動,更為她在一次風災中墜落十餘米的溪畔地面時,在空中如有天使托住而髮膚無傷的神跡奇事,感到驚奇不已。後來在知道她的經濟狀況陷於困境時,就要他們兄弟倆人,帶著些許錢糧,到她住的叫做大竹林的地方去,前往賙濟解困。

黃金田認為,母親這樣的做法,對他們子女而言,是很好的示範教育。除了主日的禮拜聚會以外,每天晚上在家中的家庭禮拜也都持續不斷。而母親雖然不識字,但卻正如聖經所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在信仰上十分敬虔的母親所具有的智慧,越來越得到庄民的肯定,也有越來越多的庄民請母親幫忙解決疑難和排難解紛。家中也成為庄民經常出入的場所,一直到現在,哥哥水瀨在西港的宅中還是常常高賓滿座、貴客盈門,這都是母親遺留下來的頤德古風。母親人生的最大傷痛,就是早年連喪二子,經常為此以淚洗臉,終至罹患眼疾而告失明,但始終未影響到她的信心,反而因此更為倚靠耶穌基督,並從信心之中得到了上帝所賜下的聖靈,讓她的心靈得到了極大的安慰,才得以在失明以後又能度過三十餘年的人生歲月,頤養天年到九五高齡。

 黃金田回憶說,後來母親搬到他所牧會的臺中聖教會來與他共同生活和聚會,一直到九十四歲時,都還很健康的能跪地禱告,讓很多會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待續﹞

 

檢視次數: 1107

意見

您必須是成員才能發表評論!

加入 基督教通訊

關於

© 2024   Created by 胡長松.   管理小組

報告問題  |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