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通訊

論「愛我們的神」何以是基督徒信仰的礎石?

論「愛我們的神」何以是基督徒信仰的礎石?

宋澤萊

提到「愛」何以在人生重要無比?這不是因為愛一定會使被愛的人舒服,因為事實上,愛反倒會令一些被愛的人痛苦萬分。也不是因為愛一定會使施愛的人舒服,因為事實上,許多的愛會使施愛的人憔悴、折磨。

其實「真愛」不是盲目的愛,因為恰當,它才成為真正底愛。

真愛的功用很多,我只提兩點:

一個是它能恰當的化解恨。

恨的結局,絕大部分是破壞性的。也許恨能一時鼓動我們的行動力,在短暫的時期裏,讓我們衝鋒陷陣,無所畏懼,但是我們也可能在恨當中,削弱了我們一部分的行動力和審慎觀察能力,並且迫使我們失去理性,陷入不可預測的危險當中;最可怕的是它的結局,往往不是毀了自己,就是毀了他人。二戰以前,希特勒排猶、排歐、排美、排亞洲人,帶著人種學的深恨,往前邁進,相當有力,但是結局却帶來德國和全世界無比重大的傷亡。因此,我們就該思考,德國若要強盛起來,需要那麼大的恨嗎?是不是降低一些會比較好?

假若要降低恨意,那麼沒有比愛更能達到效果了。

我們可以本著僅有的善良的心,轉換立場,站在被我所傷害的人的立場來仔細感受,就在當下,我們能感知被我傷害的人的極端痛苦,我們就能打消一部分的恨,終止了一些不必要的行動。如果不能如此,恨終歸來說就像滾雪球的東西,會導致更大的恨,變成無邊無際,致令一切都無法收拾。所以耶穌才說:「愛你的仇敵」﹝路加6:27這就是愛能打消嚴重的恨,終止即將來臨的更大破壞性。

愛的另一個功用是保守。

就像是古代的哲人所說的:宇宙有一種力量,就是「愛」,能使萬事萬物緊緊靠在一起。缺乏了愛,我們就與對象無法親和,慢慢漸行漸遠,無法保守,終至無以復返了。

我們在世間行事,很少有瞬間即能達至成就,絕大部分都要歷經許多光陰,才有一些些成果。如果我們對我們正在處理的人事漸行漸遠,那麼,我們就不能日見功深,到最後便完全放棄了。換句話說,由於缺乏了愛,就缺乏了對人事的緊緊接觸,到最後只有失敗一途。

因此,一個政治家,成功的要素,就是熱愛人民,在工作範圍之內,除了熱愛人民,就最好不要再心猿意馬了;一個教育家,成功的要素,就是熱愛學生,在工作的範圍裏,最好不要再轉向其他;一個父母,在家庭的範圍裏,就是熱愛小孩,不要心有旁鶩;一個藝術家,在工作範圍裏,就是熱愛藝術,最好不要三心兩意;一個工程專家,在職業範圍裏,最好就是熱愛自己的事業,不要鬆懈放心……如此,經年累月,我們靠著愛心澆灌於人事上,忘情其中,就會在人事上有一點點的成就,否則虛談功成名就,必有所不能。

這就是說,愛使人盡本分,在你要做的事上,給了成功的基本保障。

事實上,在我們平庸的有限一生,縱然愛心無限,時間體力也會有限。值得我們去愛而且能夠愛得起的對象也並不那麼多,有時,單單只為一個人,就足以令我們用掉一生!

我們基督徒大抵也是如此,在我們做為基督徒的範圍裏,我們有一半的心力,必須放在愛我們的神上。不是叫神來愛我,乃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去熱愛我們的神。除此之外,我們不會在基督的教訓上有任何的進步。當我們心有旁鶩,又去愛其他的對象,我們就與神日益疏離,其結果,既不了解神的奧妙,反倒回歸虛無。

真的,我們的信仰力氣並不是無限的,在經驗上,我們要鼓起力量,向著我們的信仰前進,也未必然就能完全使出,我往往今天和神靠近,明天就不如此了。我們再心向他求,甚至被魔所惑,那麼一切都難以從頭再來了。

我們就只能一心親近靠近神,在信仰的範圍內,保守我們之所信所愛,如此經過了一生,我們或許才能略有成就。

這就是為什麼主給我們最大的誡命是:「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馬可12:30-31﹞的意思。

至於另一半的心就放在耶穌所說的:「愛你的鄰人」上頭了!

--20100707

檢視次數: 1018

許育嘉在8:25am對2010 七月 11的評論
宋老師平安:有個問題請教你:
馬丁路德除了教義的釐清及闡述以外有無提及:
1.他對上帝的愛的認識。
2.是什麼動機構成他反抗教廷及整個宗教環境的內在支持力量?是什麼給予他力量?
3.他有沒有提到{在自己與上帝的關係中得到滿足}這件事?
育嘉敬上
宋澤萊在2:02pm對2010 七月 11的評論
育嘉平安:
我手頭的馬丁路德書籍有限,不過還是可以看到一些他的主張:
對於馬丁路德談到的「上帝對我們的愛」,我暫且不提。我倒知道他有談到「我們對他人和上帝的愛」,我先談這個。

一、 馬丁路德對愛的解釋可以在他和天主教的論戰中找到。天主教的辯護者
常提到保羅《哥林多前書》13:2裡的話:「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來高抬「愛勝於信」,否定馬丁路德「因信稱義」的至高道理。馬丁路德反駁如下:

A. 保羅的話是用來指摘「有恩賜卻沒有愛心」的人,不是用來談真正「因信稱
義」的人。
B. 保羅是說:有一些人有講方言、預言、知識或類似的能力,但是卻沒有真信
心。比如說巴蘭、掃羅、該亞法、猶大、教皇……雖然有種種能力,可惜他們沒有真信心,不久就背離上帝,但是即使是背離上帝後,他們都還能行奇蹟異能,這是上帝的旨意。上帝可以將異能給任何人,卻不一定要信祂,諸如給亞歷山大、凱撒大治國能力,但不一定信祂。
C. 真信心會使人純潔,帶來真愛。
D. 有些信徒剛開始的確有真信,但是有能力﹝恩賜﹞後卻驕傲自大,到最後可
能就被叛了信;也被叛了愛。

總結馬丁路德的意思是說,真信能引發愛,沒有愛的真信是不能想像的。
※請參見阿爾扥伊茲原著‧段琦與孫善玲合譯:《馬丁路德神學》﹝台北:中華信義神學出版社,1999﹞頁577-601。

二、所謂「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革」這句話是有問題的。按馬丁路德的傳記來看,1517年,天主教在撒克森邊境販賣贖罪券很嚴重,連撒克森的選侯腓特烈都討厭,不準贖罪券入境。許多狂熱的人們拿贖罪券給馬丁路德看,馬丁路德得需要和大家討論這個問題。他在1517年10月31日下午,於威丁保大學的教堂的北邊外牆貼出《95條論綱》,本來只是用拉丁文書寫,是要和略有學問的大學生討論。所以選定這一天貼出的原因也是因為當天是「古聖紀念日」的前一天,各方的人都會匯到威丁堡大學的大教堂來禮拜,有比較多的人會參加辯論。那一天,的確引起了群眾的興趣,大學生站在論綱前,把拉丁文翻譯給來客聽,累了,就有另一個學生上台繼續翻譯,使得那天晚上,威丁堡地區的人們大都在談這件事。但是,也只是威丁堡附近人們的私事。

不料,事後,學生們違反了馬丁路德的意願,把論綱翻譯成德文,印行散發了。不到幾個月就傳到全德國,甚至傳到大半的歐洲。

因此,馬丁路德就要應付天主教對他的壓迫﹝甚至逮捕殺害他﹞,馬丁路德只好反抗,才有所謂日後的種種內外複雜、政經因素加入其中的宗教改革。

不過,談及馬丁路德為什麼反對贖罪券一事,話就長了,原因不只一個。但是和他在1913年逐漸發現「因信稱義」的道理有關。至於馬丁路德為什麼會注意「因信稱義」的道理呢?這又和他自又天主教灌輸給他的「罪難以得赦」的觀念有關,也就是與「落入煉獄的恐懼」有關。
※ 以上見何德魁著:《馬丁路德賺》﹝香港:道聲,2000﹞

三、我認為馬丁路得的最大滿足還是在於「因信稱義」的發現,他說:
「我開始明白上帝的義,……感到我重生了,我穿過敞開的大門,進入了天堂。」
※以上見蒂莫西‧喬治原著‧王麗譯《改教家的神學思想》﹝北京:新華書店,2009﹞頁62。
許育嘉在10:04pm對2010 七月 11的評論
謝謝老師的分享 育嘉上
胡長松在11:41am對2010 七月 12的評論
直覺談「愛勝於信」或「信勝於愛」都怪怪的,在體認裡,感覺「信望愛」是一體的幾個面,似乎是分不開。很認同馬丁路德說:「真信心會使人純潔,帶來真愛。」相對而言, 我自己也常常覺得是因為天父對我的愛才給了我信心。居然沒想過要很細地分辨它,這裡頭可能有我的迷思。
宋澤萊在2:43pm對2010 七月 12的評論
據我的看法,基督教所談的信和愛,應該事先有信才有愛的,因為基督教對愛有一定的規範,並不是一般人所指的愛。基督教的愛可以簡單以耶穌所講的愛來定義:一半是盡心盡性盡意愛神;另一半是愛你的鄰人。反而不是一般人所說的「博愛」﹝沒有限制的愛﹞。信望愛應該又先後順序的。

我舉個例:比如說佛教的證嚴法師,她也談愛;但是並不包括盡心盡性盡意愛神。結果,無論他如何談愛,總之不是基督教的愛。何以如此,因為她沒有信耶穌這個前提,就沒有對神的盡心盡性盡意的愛了。另外,佛教對六道眾生都是普愛的,甚至能愛鬼類和魔鬼,對於鬼類是不排斥的,因為牠們都是六道眾生。看起來真的很博愛,很偉大,也是恐怖的。

基督教就比較有選擇,看起來比較「狹隘」也比較「嚴格」;假如基督徒也愛魔鬼或群鬼,那他就算是玩完了。

話說回來,一般的愛﹝人本性的天然的愛﹞如果能產生信,那世界上一定都是基督徒,我們也就不用叫別人來信耶穌了;同時證嚴法師也ㄧ定會信耶穌,但是結果並不如此。
胡長松在2:52pm對2010 七月 12的評論
宋老師平安:

你這樣談, 我就很明白了, 完全認同, 這是寶貴的看法。
謝謝你的分享解惑!

長松
許育嘉在3:57pm對2010 七月 12的評論
宋老師分析得很細膩,不知馬丁路德對信望愛的解析又如何?依我想,如同母親乳養嬰孩長大成人的過程,嬰兒認知到母親存在的過程到母親成為全然安全感的倚靠,這是ㄧ個成長的過程,如同基督徒靈命的成長一般,一開始必須相信有一位造物主因為愛我讓祂的獨生子為我而死,在其後不斷的禱告中有望有信並且產生互動,後來確認到上帝愛所造之人的本懷,並且願意將自己的生命交給祂,上帝真的是煞費苦心,希伯來書提到的設立羔羊及中保,這是何等浩瀚偉大,令人難以想像的拯救計劃。
如果是我,我才不想為了挽回自己孩子的心志那樣大費周章,浪子不回頭就算了,又不是我的錯,但是上帝就是上帝,如此用心良苦,他深知無法用超能力、拳頭、道德律法挽回我們,只有讓自己成為祭品,用自己的死來敗壞死權,就是這樣祂值得我們將生命交給祂,將情感意志都交給祂。
也因此我們飄盪不安的心得以止息,自高或自卑都得以止息,因這樣的上帝帶來的滿足平息了一切。
宋澤萊在7:06pm對2010 七月 12的評論
「依我想,如同母親乳養嬰孩長大成人的過程,嬰兒認知到母親存在的過程到母親成為全然安全感的倚靠,這是ㄧ個成長的過程,如同基督徒靈命的成長一般,一開始必須相信有一位造物主因為愛我讓祂的獨生子為我而死,在其後不斷的禱告中有望有信並且產生互動,後來確認到上帝愛所造之人的本懷,並且願意將自己的生命交給祂,上帝真的是煞費苦心,希伯來書提到的設立羔羊及中保,這是何等浩瀚偉大,令人難以想像的拯救計劃。」
這一段話所述的上帝的愛合乎我們一般人所認知的上帝,也是通俗的說法。
馬丁路德有更深入的解釋:
馬丁路德大抵先把上帝區分成兩個。ㄧ個是耶和華,是使人「感到恐懼」的上帝,因為他的律法使人喪膽;另一個是耶穌,是使人知道他「無限憐憫人」的上帝,因為他用「因信稱義」的道理來招攬世人。前者是使人幾乎絕望的上帝,後者是使人盼望無限的上帝。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了解上帝呢?馬丁路德說對上帝不要過分猜測。我們如過要了解上帝,就只能透過耶穌來理解,換句話說就是由耶穌來推知耶和華,不要攏統地自己找個「上帝」的詞,在哪裡亂發明,結果徒然使自己陷入一場意識流的獨白,既沒有聖經的佐証,也與人無益。
簡單講,基督徒就盡本分了解基督就好,根據聖經,把耶穌研究透徹,這才是走實際路線的。
馬丁路德有一本《日日與主相親》,是講道詞,把基督講得非常完整,道聲出版社出版,很值得一看。
另外人人並不都是因為感受到基督的愛才相信基督的,例外的情形非常多。越偉大的基督徒,好像都不是由基督的愛起步。像保羅是因為驚嚇、罪咎、受耶穌責備才信耶穌的,雖然後來才領受到耶穌的愛,但是畢竟是後來的。馬丁路德也是因為恐懼將來入煉獄或地獄才努力當修士的。我們不能過分誇大上帝的愛對信仰的高度功用,因為這個世上,忘恩負義的人很多。上帝施恩給他,他就高興,過了不久就忘了;假若不再施恩給他,他就咒罵,最後離開了。
所謂要上帝施愛給他,給他健康、金錢、瑪那、地位、舒適、名望……基本來說都是要求上帝顯神蹟給他看,但是這一點叫耶穌厭煩,耶穌就說:「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來看神蹟,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們看。」因為,耶穌死後三天復活就是最大的神蹟,除了這個以外,人人不應該再要求什麼神蹟,沒有神蹟也要滿意!
說開來,我們基督徒是講求的愛是「去愛基督」,至於反向「要基督愛我」並不重要,也沒有一條誡命說:「當盡心、盡意、盡力叫神愛我。」這種要求是荒唐的,也是冒險的,可能不久就要離開基督教了。
我是不相信電視佈道家﹝比如說約爾﹞那種信耶穌方法的,因為那種信仰方式的後遺症我看多了,實在是有點恐懼害怕,也無法信任他們真的愛耶穌,因為他們和金錢、名望、地位掛鉤也未免太深了。
「我只愛耶穌,其餘什麼有、無都沒有太大的關係。」這才是我佩服相信的基督徒。
許育嘉在12:45am對2010 七月 13的評論
宋老師平安:
但是以軟弱的人類來說,如果不是嘗到甜頭如何能信?這裡所說的甜頭包括罪被赦免、心境平安穩妥、感動、屬靈的眼被開啟、生命更新、輕安、釋放....等等,不見得跟健康、金錢、瑪那、地位、舒適、名望有關。
我是從自己身為人父的立場去揣摩,以為這位三位一體的上帝是一位渴求被孩子了解的慈父,祂因被親手所造的孩子背逆而肝腸寸斷,痛苦到有時必須將不容於家法的逆子親手處死,祂原可以毀滅一切重新再來,但祂選擇設立一段可以慈愛地修補錯誤的時間,以三位中的一位道成肉身成為挽回祭,從撒旦手中將人再奪回來。
沒錯,我們要盡心、盡意、盡力愛耶穌,耶穌要我們盡心、盡意、盡力愛神,而且新天新地來時,我們要成為羔羊的新婦,與祂合一,我們不須要求祂愛我們,因為愛是祂的本性,是祂發明的,祂本愛我們,我才有足夠的安全感在他面前坦然無懼。
耶穌所說的浪子比喻不就在幫助我們了解上帝的本懷嗎?
育嘉上
胡長松在1:32am對2010 七月 13的評論
我覺得也要辨明「上帝的愛」是基於被驅動的事實體認或個人主動的期待或要求,對於基督徒來說,這是不同的態度。對於還未信或初接觸的人來說,告訴他上帝愛他(事實而不是外在對神的愛的要求)我覺得頗重要,因為初信或未信的很多人需要直接的愛的安慰,很多人甚至不曾體驗過被愛,也有因此而信主的。當然,若一直停留於此,由被愛的體驗轉成對被愛的形式要求,那麼,麻煩會很大,很容易倒退。
  
總歸我覺得談「被神所愛」這件事,回到耶穌是不是保險一點,透過耶穌的十架瞭解神怎麼愛我們,也透過耶穌的十架了解我們被愛的形式(甚至感知到愛的有無的時機)並非照著我們的意志形塑安排。

意見

您必須是成員才能發表評論!

加入 基督教通訊

關於

© 2024   Created by 胡長松.   管理小組

報告問題  |  服務條款